首页 现代言情

莫斯科的浪漫故事

第749章 败也杜康,成也杜康

莫斯科的浪漫故事 薇涅拉 1558 2024-03-23 20:49:13

  ——“你对中国人了解几多?你以为我长得不像中国人对吗?那我告诉你,中国有十几亿人,像我这样的人有好几万呢!”我瞪着眼睛叫道。

  通常情况下,每当有人质疑我的中国身份时,我的情绪都不太好。

  ——“嗷,嗷!原来是这样啊!”女警察包容地笑了。

  ——“一看你就不信我的话,你要不信……可以和我讲汉语,你看看我的母语到底怎么样?”

  我神情激动地说着。

  ——“呵呵……可惜啊,我不会汉语,不外,我对中国人照旧了解一点的,我老家的屋子就坐落在冼星海大街上。冼星海你知道吧?”她看着我问道。

  还没我回覆,李白玲就伸着脖子问道

  ——“这里有冼星海大街?在哪里?”

  ——“冼星海大街不在这里,它在我们的旧都阿拉木图。看来他还真是个名人,你们都知道他。”女警笑道。

  ——“冼星海是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。我们虽然知道了!”李白玲说。

  ——“他的《黄河大合唱》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作品!”我增补道。

  ——“冼星海大街不在阿斯塔纳,不外一个有关冼星海的影戏《音乐家》就要在这里开拍了。”女警说。

  ——“真的呀?”

  ——“是有关冼星海的?”

  ——“千真万确!我有个朋友就在这剧组,他告诉我,这个影戏照旧中哈合拍的呢。”女警察说。

  在中国,冼星海可谓家喻户晓。但他在哈萨克斯坦的这段短暂而传奇的经历,却鲜为人知,可许多哈萨克斯坦人都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故事。

  1940年5月,冼星海假名“黄训”,远赴莫斯科为纪录片《延安与八路军》配乐。

  1941年6月,苏德战争发作,纪录片制作停顿。

  冼星海从莫斯科辗转来到阿拉木图。居无定所、贫病交加之时,他遇到了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。

  拜卡达莫夫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位需要资助的同行,于是他把冼星海带回了家,安置在他的姐姐达娜什家中。

  一位只懂中文、英语和法语;另一位只会俄语和哈萨克语,但他们用音乐书写了中哈两国人民间伟大的友谊。

  在阿拉木图期间,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相助,创作了大量包罗《民族解放》《神圣之战》《满江红》等著名音乐作品,并凭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《阿曼盖尔德》,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。

  冼星海在这里的传奇故事让我和李白玲唏嘘不已。

  ——“你对他的作品了解的比我还多,看来真正目光如豆的人是我啊,内疚,内疚!如此说来我真不配当一其中国人了。”我说。

  ——“我老家的住宅就在冼星海大街上,自然就对此了解的多一些。”女警察谦虚地说。

  ——“你知道吗?她妈妈可是赞美家!”我指着李白玲说。

  ——“对了,你妈妈不会也唱过冼星海的作品吧?”我看向李白玲问道。

  ——“让你猜对了,她还真演唱过《黄河大合唱》。”李白玲自豪地说。

  ——“太了不起了!”女警察满眼的艳羡。

  ——“你们这里有杯子吗?”

  友善平和的女警察让我喜欢的不得了。我险些都忘了自己是在警察局了,我激动地站了起来,眼睛在房间里搜寻着。

  这时,那个带我们来的警察回来了。他看了我一眼心情似乎也不像开始时那么嫌弃了。

  他径直走到那个女警那里似乎在告诉她,我们的身份已经确定了。

  女警察微笑着点颔首。那个年轻的警察脸上也浮现出笑容了。

  我跑到饮水机那里拿了几个纸杯,往里面倒了些威士忌,对各人说:

  ——“敬我们伟大的音乐家!中哈友谊万岁!”

  他们俩对视了一眼,看着我笑了,似乎有些犹豫。

  ——“我看到你们已经下班了!”机敏地李白玲拿起杯子说道。

  李白玲的话让他们脸上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轻松了。

  我把杯子递给他们俩,他们没再拒绝。

  ——“敬冼星海!”

  ——“中哈友谊万岁!”

  那个年轻的警察满意地用手抹着嘴,显然对这酒的口味很是欣赏。

  品着威士忌的女警察对我们说:其实,他带我们来这里也没此外意思,就看到是天太晚了,我们俩喝得不少,他怕我们有危险。

  我和李白玲一边不停地体现谢谢,一边指天立誓地说我们俩绝对不是酒鬼,这次绝对是偶发事件,并保证遵守这里的执法,再也不会给警察添麻烦了!

  我把那瓶威士忌送给了女警察,她兴奋地向我们祝贺新春快乐,还贴心地让那个年轻的警察用车送我们回酒店。

  原来《杜康》不仅可以解忧,还可以交友。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