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现代言情

我要打小鬼子

第二百八十六章 与天斗

我要打小鬼子 我不想是妖 2910 2021-02-06 21:54:27

  1942年开始的这场稀有的天灾,反抗日凭据地造成极大困难。我后方两大凭据地本就条件艰辛、物资匮乏,却又有临近多省20多万受灾民众纷纷涌入,仅两区外来灾民就达25万人,约莫相当于两区所有灾民的1/6,致使抗灾渡荒的肩负更重。为迅速控制灾情,尽最大努力救民众于水火之中,抗日凭据地在坚持抗日斗争不松懈的前提下,集中所有力量,展开了大规模的抗灾运动。

  首先是充实发动群众,大打灭蝗人民战争

  造成三年大饥荒的源头和元凶,是遮天盖地的蝗虫灾害,因此,两区凭据地的抗灾斗争,首先从灭蝗开始。两区领导机关及所属县、区、乡、村,均相应建设了领导机构,统一指挥本辖区的抗灾事情,上级要求对群众进行充实发动,实行全民上阵,像攻击日本鬼子一样,狠狠攻击疯狂肆虐的蝗灾。经过各级各条理的广泛发动,凭据地军民同仇敌忾,迅速掀起了灭蝗大战热潮。工人、农民、民兵、士绅、医生、学生,乃至巫婆、神汉、羽士,另有拄着棍的老大爷和小脚老太太,都加入到灭蝗雄师中。一时间,敲锣打鼓、摇旗呐喊、随处焚烧,田地冒烟,人们用火烧、用水淹、用土埋、用锹拍、用手捉、用鞋底打,用火炬、树枝烧,把所有能想的措施,能用的手段都使上了。凭据蝗虫出没无常、聚散不定、怕冷热、怕声响、怕玄色、两眼不能平视、远视、落在草上不易弹跳起飞等弱点,军民发现了多种灭蝗措施,如火阵法:用人力将蝗虫赶进放置好的麦秸堆里,纵火烧死;水阵法:在有河流的地方,人们排生长阵,把蝗虫赶向水里,再用筛子捞出扑杀。涂毒法:将白糖和冷水以一比二的比例勾兑于瓶中,置阴处发酵,三天后即可当毒药使用,要领是,将其凃于飞蝗腹部,然后放生,使蝗虫相继熏染,被熏染者12小时内即可中毒腐烂;捕捉法:对落在树上的飞蝗,手持口袋,将其捉至袋中闷杀。军民们还发现了其它许多灭蝗奇招、绝招,日夜轮番作战,不让蝗虫有喘息之机,具体情况不再一一赘述。1943年冬季,抗日政府还招呼挖蝗卵。蝗卵临冬即死,卵可藏在土中越冬,为铲除来年灾害,抗日政府招呼群众到蝗灾最严重的地方挖蝗卵,以簖其根,并划定挖一斤蝗卵换小米一斤,进一法式动了群众的灭蝗积极性。

  第二,注重稳定社会,维持秩序,做惠临危不乱

  随着灾荒蔓延,各地买卖人口现象很是严重,有的将自己女孩卖出做婢、做妾、做童养媳;有的把自己男孩卖出做养子;有的把自己的老婆卖出做妾、做婢或与别人结为正式伉俪;也有的妇女未经自己及其丈夫允许就被婆家或娘家卖出;另有的妇女自愿离开家庭,到非灾区逃荒另找了配偶。这种现象影响到抗日民众间的正常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安宁,并造成许多纠纷。为此,抗日政府迅速制定了禁止人口买卖的条例。对于外来逃荒的灾民,抗日政府颁布了《凭据地外来灾民挂号安置措施》并进行有效安置。对于已经入境的灾民,按当地居民百分之三的比例安置,入籍地灾民和当地灾民同期待遇。通过有效地安置,外地灾民大量涌入边区所带来的社会隐患逐渐消除,其时逃向凭据地两大区太岳区25万外来灾民,都在当地政府和群众资助下安了家。

  第三,实时拨款赈济,救助灾民。

  凭据地两大区划分减免公粮多达几十万石,而所发种种贷款及救济粮款拨款多达几千万元,救济粮达数百万石。全区300万人口每人都能分到救命的粮食,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,使灾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。

  第四,开展借粮斗争和“双减”事情

  借粮,是指发动贫苦群众向地富借粮,又称饥民借粮。为解决群众渡荒问题,以边区政府名义颁布“互济相助、团结抗日:有借有还,政府担保:自报数目,欺瞒必究”的政策。对积极响应抗日政府招呼、主动自觉开仓济贫者,由政府发放“开明人士”庆幸匾。对于掉臂群众死活、一毛不拔、不愿借粮的地富,则发动群众与地其进行劈面交锋,迫其按抗日政府划定缴粮。双减,即减租减息,又称双减斗争。此项事情共进行了三个冬春。在此历程中,还开展了“开明地富献地献物支援抗战”的运动和反奸清算斗争。

  第五、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

  相较于空前规模的大灾荒,政府拨款犹如杯水车薪,只可救一时之急,不能从基础上改变受灾状况。为此,边区党政提出了“生产救灾,自力重生”的口号,勉励军民一同投入到大生产中。1942年,凭据地两大区军民垦荒6000亩;更以中条山为重点,掀起了军民并肩拓荒热潮,其时有这样一首歌曲:“中条山上闹嚷嚷,军队生产忙。扛着?头背着枪,上山去开荒。东边的玉米长得好,西边的谷穗长,多开荒地多打粮,军民喜洋洋”,反映了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顽强意志。1943年,边区政府提出“每亩地平均增产三升细粮”招呼,提出“精耕细作”、“耕三锄三”口号作为1944年农业生产的努力偏向。凭据地域落实边区政府指示,提出“耕三余一”增产目标,并为保障生产向灾民出借牲畜发放贷款、粮种、农具。区政府也提出了出借编赊牲畜助耕措施,出借工具仅限被灾群众。1943年,边区发放春季贷款700多万元,其中农业贷款300万元、水利贷款235万元,并贷公粮20万斤、相助贷款50余万元,又贷棉花30余万斤,合价100余万元。为勉励民众生产,边区政府还接纳多种形式的宣传运动。1942年《春耕奖励法》颁布,全区以县为单元举行角逐,为实现每亩地增加3升细粮目标,获奖群众可以获得种种农具。这样的角逐在边区时常开展,对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。此外,干部还下到下层指导农耕事情,督促各级提高生产效率。农耕时,下层还组织农民高唱《春耕歌》鼓劲,歌词是:“春天好时光哟,各人好开荒哟,我们要齐心协力多生产哟,军民有贷粮噢。春耕相助组哟,各人好精神哟,我们要深耕早种多用力哟,才有好收成噢。政府有招呼哟,各人要响应哟,一亩地要多收3升细粮哟,农耕就是打东瀛噢。”一时间唱遍晋东南。

  第六,精兵简政,厉行节约

  为了减轻群众肩负,凭据地两区均对机构进行了压缩,大幅度缩小机构体例,精简出来的人员层层下派。如县里的精简干部到区里任职,区里精简的干部到村里任职,或担任下层事情队员,此项事情不搞形式主义,而是动真的,来实的。干部下到村里后,有的担任了村干部,有的以普通人员身份,接受当地党组织领导和部署,协助村里处置惩罚事务。那时民风很好,精简到下层的干部都能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吃的是糠菜饭,穿的是补丁衣,干的是力气活。纵然到上级开会,也要背着粪篓,遇粪就捡,一派隧道的农民本色。此外,各级机构在政府招呼之下,十分注重厉行节约。各机关团体及工厂、学校、报馆、书店、剧团、商店等单元人员,均自觉节衣缩食以救济灾民。在太行区,要求每人每天节省口粮二两、一两或五钱,多寡不等,时间少则2个月,多则8个月。尤其队伍机关有半年之久,每人每天食粮从一斤六两减至一斤二两或一斤,甚至在全区规模内举行节食日扶济灾民。1943年秋天,仅某区队伍收罗的野菜就在百万斤以上,另一区队伍从1943年后半年到1944年春节约救灾小米共达5.3万多公斤。

  除上述外,还在凭据地规模内进行了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。

  这场世所稀有的大灾荒所带来的土地干旱、漫天飞蝗、瘟疫流行等空前严重的恶劣局面,在战时条件极端艰辛的情况下,通过我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强有力的领导,和全体军民的配合努力,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凭据地人民群众乐成渡过灾荒,并将损失降至到最低,接纳安置的数十万外来灾民,也获得生存保障,同时也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告捷利奠基了基础。(因剧情需要,从百度筛选,请跳看)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