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古代言情

全网黑后,她穿梭大唐小渔村

第三章 海边的小渔村

全网黑后,她穿梭大唐小渔村 青竹lin 2017 2023-09-11 06:00:00

  爬上岸后,苏青青顾不得刺痛的脑袋,单膝跪地,一手压孩子前额,一手提下颌,清除他口鼻中的水草等异物,对他进行心肺苏醒抢救。

  那惊魂未定的少妇跪在苏青青的面前,跟她“叽里呱啦”地说着粤语。

  她说得语速很快、很急,而且还带着很明显的客家口音,苏青青听得不是很明白,再加上脑袋太疼了,无暇去思考。

  抢救按压了约莫十分钟,苏青青感受手都已经不是自己的时,溺水的小男孩终于是“哇”地一声回过气,哭出来了。

  苏青青这才一屁股坐在石子地上,屈膝抱着脑袋疼得说不出话来。

  就似乎被人劈了一斧头,重新盖骨到头发丝全是痛的。

  这种头疼欲裂的感受,是从那神奇的水下意识消失开始的。

  感受上就像是她用意识操控水流,太过消耗了能量,所以才引起的反噬。

  刚刚救人全凭着一股气,现在救回了人,她感受自己要先登天,手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,整小我私家难受到爆炸。

  过了好一会儿,边上少妇的哭喊搂抱和自语才结束。

  只见她手脚麻利地给小孩把身上的湿衣服脱了,然后又左右看了看,接着宽衣解带,把自己里面穿着的一件看着很厚重、不知夹了什么质料的粗布麻衣脱下来,给孩子裹上。

  最后,少妇抱着小男孩挪到苏青青面前,用正常语速的不太尺度的粤语致谢:“靓妹,多谢,你也会医术?”

  也?这少妇会医术?

  这回苏青青听懂了,简朴的粤语交流她是没问题的。

  “不谢。”苏青青依然抱着脑袋,回话的声音显得很不舒服。

  少妇在旁看了一会儿苏青青,又问她是哪里人,到哪里去。

  看她身上的衣服既不像是村姑也不像是贵族,就很奇怪,莫非是商女?

  见识不太多的少妇有点想不明白。

  苏青青没回覆她,自己来历诡异,多说多错,还不如不说不错。

  幸亏脑袋的刺痛徐徐缓和了,她可以抬头视察面前的少妇。

  “恩人,奴姓张,夫家姓田,本贯东江客家人也,年方二十三岁,宝历元年腊月十一日建生,请教恩人芳名。”

  这位身上打着补丁的少妇,竟然说话还颇有条理,看起来读过两年书的样子。

  等等,她说宝历元年!

  这恰好就正中苏青青的知识规模。

  在没被全网泼黑水、软封杀之前,经纪公司给她接过一部古偶(虽然还没来得及拍就被全网黑了),配景就是大唐宝历年。

  苏青青是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,甚至没有拿到初中结业证,但是并不代表她不念书了。

  哪怕人人都说她是靠颜值用饭的流量,她也不想自己永远都是被嘲的流量。

  所以接到这部古偶后,她让助理帮她整理过配景资料,且认真学了,现在还影象犹新。

  只可惜厥后失事了,S级的古偶资源自然也就黄了。

  宝历是唐朝天子李湛的年号,宝历元年就是公元825年,属于一落千丈的晚唐开端。

  张氏又说她二十三岁,那就是848年。

  以晚唐天子的短命水平推算,肯定换天子、换年号了,但是具体的苏青青就不知道了。

  总而言之,苏青青现在能确定自己穿越的是晚唐。

  想到此,她言简意赅地回:“姓苏,苏青青,十七岁。”

  她习惯了这样回覆问题,从前经纪人就总是对她耳提面令,对于别人的问题只挑能答的答,其余充耳不闻、缄默沉静是金。

  娱乐圈的媒体和营销号,最擅长的就是看图说话和断章取义,身为明星,谨言慎行是必修课。

  “奴虚长恩人几岁,便厚颜称一声苏妹妹了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两人又说了几句,张氏一直问不出什么实际的。又看苏青青寡言少语,蹙眉扶额的模样,想必人不舒服。再看天色将晚,便邀请她一起回家,以便谢谢。

  苏青青正愁无处落脚,立即同意。

  此山比后世没开发过的无人山区更幽深,往深处望去,一片雾蒙蒙,咫尺不辨人、物,令人情不自禁想到“瘴气”两个字。

  山林蔽阻、水气聚积之地,长年氤氲的岚雾就会形成“瘴气”。

  苏青青自然不愿意在山里多待,古代野外的山林,可不是郊游之地,会要人命的。

  那个落水的小孩此时也平静了下来,仰着脑袋看两个大人说话。

  张氏一手牵着他,一手提着一捆柴禾,下面挂着小孩的湿衣服,背上还背着一个装满了种种草木的背篓。

  结合她刚刚说的话,这背篓里或许率就是中草药了。

  虽然救了张氏的儿子,但苏青青随着她往山下村里走时,照旧提着心的,并顺手从经过的山道旁捡了一根还算结实的木枝条握手里。

  她向来不惮于以最恶的心去臆测别人的用意,只因从小到大,她吃过太多类似的苦头,白眼狼已经算是人性之恶中最不起眼的一种了。

 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,三人终于走下山,走近一座靠海的小乡村,能听到海浪一波波拍打岸边礁石的声音。

  村里阡陌交通、鸡犬相闻。夕阳下,炊烟袅袅,另有几个孩童在奔跑嬉闹,一派祥和景象。

  这些衡宇多数是土坯房,也有一些石头房,但没有她想象中的茅草房和后世农村常见的砖瓦房。

  苏青青悄悄视察着位置,发现这个乡村跟她之前纵火的乡村,属于相反偏向,隔着那片她掉下去的湖以及两座小山头。

  以古代的交通而言,双方应该交流得不多,这里的人未必知道那头的事。

  不外万事没有绝对,苏青青自不会掉以轻心。

  张氏家在乡村的东南角,由五间石头房组成,院子外围着一圈篱笆,里面另有一垅菜畦。

  这个家里的男人已经病逝,院子里有个在炮制药材的老媪,张氏称她“家姑”。

  苏青青做古偶背调时,查过关于大唐称谓的资料,知道这是婆婆的意思。

  也就是说,这是个三代三口之家,家里的顶梁柱或许率就是未亡人张氏了。

  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