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现实生活

琼音缭绕

第4章 不速之客

琼音缭绕 湘竹MM 4108 2023-03-21 08:08:00

  对于剧团的人而言,日渐式微的形势,让他们知道了剧团前程的严峻,现在要和农民一样下地,虽然心中憋屈,但相比于日日青菜白粥,他们更希望靠自己的双手,缔造新的生活。尤其是张沈年去三亚摆摊后,每次回来,都描述着城里革新东风随处掠面的美好,让他们对于种红薯,都充满了期待,似乎看到了琼剧团全新的未来。

  下地开荒第一天,黄思梅为了鼓舞士气,特地买了5000瓦的鞭炮回来放。蒙华香躲在木阁楼二楼,听着楼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黯然神伤:母亲留下来的剧团,原本只有绕梁三日的优雅唱腔,如今却要烟火缭绕,让她如何不神伤?只是没了眼泪这个证据,所以她连心口的怨愤是不是忧伤都不知道。

  奶团子张文倩不懂大人世界的愁怀,窝在奶奶怀里,看着屋外绚丽缤纷的鞭炮炸燃,奶声奶气地拍掌叫好。

  这一刻,人类的悲欢,并不相通。

  虽然破例开荒种地,但黄思梅很是支持婆婆的想法,对于剧团东山再起依旧抱有热切的盼望,为了留住琼剧团的根,剧团依旧是每日鸡鸣晨起,先吊嗓、练功和排练,然后再吃早饭下地开荒。考虑到琼剧团的年轻后生都是没做过农活,黄思梅特地买了厚实的棉手套,又给各人买了遮阳的大盖帽,把整张脸包得严严实实,只露出一双眼睛。

  年轻的后生刘光伟和吴琳琳,相互打闹嬉戏着。

  “我是蒙面侠佐罗!速速纳命来!”

  “我是斗篷蒙面女!吃我一剑!莫跑!”

  原本有些淡淡哀愁的气氛,因为这两个小祖宗的打闹,惹得各人纷纷笑得直不起腰。

  东方琼剧团除了黄思梅和张沈年,其余人都是张璐金和蒙华香种种收编来的。其中的子弟,都是从小在剧团长大,他们虽然吃尽了练功的苦,但也是十指不沾洋葱水的主。

  所以,黄思梅为他们准备好了种种防护行头,就是希望他们尽量少受点苦,而且还能继续保持那份对琼剧的热爱。单这一点而言,蒙华香觉得媳妇儿比儿子要贴心:张沈年这死猴孙仔,掉钱眼里了!开口必言市场经济,缄口就说革新开放、建设四个现代化。

  闹心!

  想到儿子,蒙华香又觉得手痒,想抽他。

  为了琼剧这个微小的梦,黄思梅开荒之余,也在寻思,如何以演代练,不让各人基本功疏弃。为了营造琼剧十里八乡巡演的气氛,黄思梅招呼剧团后生一起,用竹栅栏把木阁楼围成了一个大院子,做了三米挑高的青竹油纸棚遮风挡雨,竹栅栏外围种上了缠绕生长的三角梅,门口零散的几颗椰子树,迎风而立,和三角梅红绿相间的色调相映成趣。整个木阁楼从远处一眼望去,复古又雅致,完全没有破坏剧团厚重的文化秘闻和文艺气息。

  “日后,这即是咱们的大戏台:不管风吹日晒,每月咱们都得演上一出完整的大戏!以祭祖先!”剧团满脸肃穆,重重颔首,红了眼眶,湿了眼睛,但眼中都透着守护琼剧的坚定。

  黄思梅看着一诚挚而淳朴的心,胸中激情万丈:“心若在,梦就在!天地之间另有真爱!看成败,人生豪爽,只不外是重新再来!只要我们众志成城,琼剧一定能再现辉煌!”

  蒙华香看着台上身姿挺拔的儿媳,悄悄抹了眼泪。

  为了哄婆婆开心,每隔三五天,黄思梅就将开荒的趣事,编成短平快的折子戏,找剧团的小后生在地里先偷偷排练,然后晚饭后,灯光一打、二胡一响、红色幕布一拉,就袍笏登场,不时给蒙华香缔造惊喜,逗她开心。

  蒙华香每每被逗得前俯后仰,笑得眼泪都出来,却还故作嗔怒地训斥黄思梅,申饬她不要让琼剧娱乐化,这是严肃的雅致艺术,不能酿成四不像的玩意儿。

  对此,黄思梅虚心听取,但也不忘告诉母亲:“小平同志说了‘黑猫白猫,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’,管它折子戏、单幕戏、全剧戏,老黎民喜闻乐见的就是好形式!”

  蒙华香说黄思梅尖牙利嘴,反面她争辩,但潜移默化中,她照旧徐徐放下了身段,愿意去听折子戏、甚至愿意去演折子戏。

  剧团开荒之后,黄思梅给蒙华香部署了一个任务:在家带娃!但是,蒙华香基础闲不住,每日鸡叫时分就起来烧早饭,然后随着各人起来练功,每逢演出时,她总会不厌其烦地帮各人纠正唱腔不足、调整行动细节……

  蒙华香这一生,都奉献给了琼剧,或许率会和奶奶一样,活到老、唱到老。看着婆婆鬓角又白了几缕,黄思梅心中愁苦,却照旧笑着慰藉她,一切会越来越好的。

  东方地处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,夏日炎炎,烈日如刀,能把人伤。蒙华香每到午时,便带着一双孙儿,挑着午饭,带着苦丁茶,下地。

  每每看着剧团全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,蒙华香又是欣慰又是心酸,悲喜交织:悲琼剧演员竟为生活所迫下地劳作、喜有地傍身不至支撑不下去。想起外甥近几日再次登门急吼吼要“施舍”自己,蒙华香下定决心,和媳妇一起,力挽狂澜,誓要守住母亲留下来的所有工具!

  *

  一九九三年,小暑。

  东方琼剧团的开荒初见成效,五十亩荒地上,种好了绿油油的地瓜苗。话说回来,这照旧黄思梅凭据之前在俄贤村收购红薯的影象,循着那些种苗好的,家家户户去采买种苗。

  种植地瓜有个便利之处,就是可以择优选地里的种苗,割一截嫩芽,就能当种子,简朴便捷。

  黄思梅看着一行行小绿苗,心中如同有一团火苗在燃烧,心口暖洋洋:“阿姐,难怪昔人教育咱们,自己动手人给家足!这些日子,每天劳作之后,粗茶淡饭都胜似珍稀佳肴。看看这一行行的薯苗,我觉得今晚依旧可以吃两大碗干饭!”

  蒙华香闻言哈哈大笑:“人要是饿坏了,水煮凳脚都能吞下!”

  婆媳两人相视而笑,心中对未来,又多了一份期待。

  琼剧团的后生们,听闻张沈年在三亚摆摊,每月能净赚千元以上,更是对这五十亩薯地,充满了期待:这是普通工人近一年的薪资!只要薯地乐成收获,剧团收入也会节节高。

  剧团瞬间就沸腾起来,一个个摩拳擦掌,声称要随着黄思梅撸起袖子好好干,誓要种出颗粒丰满的大地瓜,赚个钵满盆满。

  年仅20岁的李东明和林娇娇更是两眼亮晶晶,心下暗道:早知下海赚钱、何须当学徒。

  蒙华香看着剧团一张张喜悦的脸庞,悲喜难描:市场经济的大浪,真的会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物,都拍死在沙滩上吗?

  察觉到蒙华香脸色黯淡,黄思梅把张沈年随信的一摞十元钞票砸到她手里,轻声计划着未来——等这波地瓜苗播种完毕,就把隔邻50亩的地也开垦出来,种点花生、香瓜,给张沈年供货,这样钱都是琼剧团两头赚。

  见蒙华香愁云满面,她又增补一句:“阿妈若想,东方琼剧团每月照旧可以下乡搭戏台,到十里八乡巡演,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……”

  领会儿媳的美意,但蒙华香照旧故作嗔怒瞪了她一眼,申饬她不要心比天高,不能没学会走就想跑,先把开荒的地耕作好,不要什么都想要。嘱咐完儿媳,蒙华香不忘东方琼剧团团长的职责,高喊着嘱咐全员,越日要鸡叫时分荟萃练功,剧团所有人喜滋滋地异口同声应道:“听到啦!”

  木阁楼内一片欢声笑语,唯独蒙华香的笑意很牵强,市场经济越好,似乎对琼剧攻击越大。她提了去十里八乡巡演,不外是为了逗蒙华香开心——究竟,如今影戏院四处兴起,进影戏院的人接踵摩肩,琼剧大戏台前却经常门可罗雀。

  黄思梅一心想跟婆婆一起坚守琼剧瑰宝,却苦无对策,不由得陷入了沉思。

  突然,街道上传来震天响的歌舞演出宣传车广播:“甜蜜蜜,你笑得好甜蜜,似乎花儿开在东风里,开在东风里。在哪里?在哪里见过你?你的笑容这样熟悉,我一时想不起!啊!在梦里!梦里,梦里见过你,甜蜜,甜蜜你笑得好甜蜜……”

  歌声渐小,就有一道厚重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:“今晚七点,八所影戏院,广州歌舞团全国巡演,火辣上线!无限精彩!机不行失、时不再来!请速购票……”

  振聋发聩的歌舞宣传车,瞬间买通了黄思梅的任督二脉:咱们琼剧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,得做宣传呐!

  这两年时兴的歌舞演出,歌手穿着袒露的比基尼,妆容妖冶、行动夸诞,大受接待。被蒙华香痛斥伤风败俗的“媚俗演出”,却偏偏场场爆满。

  台上靡靡之音唱响,台下欢呼呐喊声声高。

  而最新奇的当属他们宣传的方式:演出前半个月,开始雇佣彩车全市放大喇叭宣传:车身粘贴穿着清凉的歌手演出照片,热辣香艳;大喇叭尽情渲染,煽情动容。黄思梅决定找个宣传车,广而告之东方茶室的折子戏!

 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水涨船高,精神享受也和从前纷歧样,琼剧如果照旧老生常谈的才子美人,如何留住年轻一代?

  黄思梅辗转反侧数日,提出了一个斗胆的想法:每月牢固月朔和十五,在木阁楼大戏台做琼剧演出专场,同时请宣传车到十里八乡去做宣传,招呼各人在演出日前来寓目琼剧演出。

  专场当日,只要愿意支付一元琼剧演出门票,可以为观众提供免费茶水和点心。

  甚至于,黄思梅还想到,琼剧也可以去影戏院演出,让更多人感受琼剧魅力。

  只要剧本足够时尚跟上时代,年轻一代也会喜欢!

  蒙华香一听宣传车的招数,大发雷霆:“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精华,那些袒胸露乳的工具能比?你敢糟蹋琼剧,我死给你看!”

  黄思梅拉着她做了五六日的思想事情,并给她保证,每个演出日演出的都是正剧,折子戏只做过场和休息用,同时允许,宣传车绝不播放靡靡之音,只用广播琼剧演出信息广而告之。

  一系列的拍胸脯、竖手指、下誓言后,蒙华香照旧只有一句:“我老了!随你去!”

  虽然蒙华香心有不甘,但木阁楼录音机传来的全是靡靡之音,剧团早起练功的后生都有气无力,甚至于各人看向她的眼神,都有些哀怨……

  最后,蒙华香不得不妥协,同意了黄思梅的建议。不外,她重复强调,琼剧不能学歌舞演出往低俗走,所有剧本都要自己把关。

  为了保证木阁楼的演出质量,黄思梅将剧团开荒的时间调整为:一天种地、一天排练。

  随着宣传车不停发挥威力,很快,俄贤村的东方琼剧团的琼剧演出日,成了村民们重要的消遣地T媚课专场运动,票价只要一元,但是赠送的绿茶可以无限续杯、无限加白糖,另有外边一个5毛钱到1块钱不等的小吃赠送,如蒸带、白板、粽子、芝麻糊等等。

  总之,就算不喜欢听戏,去东方琼剧团的茶室吃吃喝喝,这一块钱也回本甚至血赚。

  于是,村民们口口相传,每月的月朔、十五,十里八乡的村民,都往琼剧团茶室赶。黄思梅原本只是想让琼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没想到燎原的最后酿成了“东方茶室”。

  这个名字,照旧从“东方琼剧团茶室”演化而来,口口相传之后酿成了“东方茶室”,每月的月朔和十五,也成了许多人到俄贤村品茗、聊天的休闲日子。

  因为东方茶室的“绿茶配糕点”模式,引发了新一轮的消费热潮,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竟爱上了农忙后、下午到茶室点一壶绿茶慢悠悠配着茶点畅聊的休闲模式。在各人的强烈要求下,黄思梅将每月2次的茶室日改成了一周一次,又徐徐改成了一周两次,最后竟演酿成了通例每日下午茶室。

 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!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转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